积雪逐渐消融,春天的气息悄然来临,湖北渔洋河一带的渔洋关、松木坪、江家湾等村落中,生活着一个瘦弱、衣衫褴褛的少年。他和一位兄长一起走街串巷,做铁器换取一些食物维持生计。无论走到哪里,少年每次最先关心的事,便是询问村里是否驻扎红军。
这位少年便是贺炳炎。年仅16岁时,他便投身红军,在枪林弹雨中南征北战21年,11次负伤,身上留下16处深深的伤疤。右臂失去后,他依然英勇奋斗,屡建奇功,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、小铁匠,一跃成为大军区司令员,成为我国唯一仅以副兵团级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将军,因而有“打出来的上将”之誉。
贺炳炎,1913年出生于湖北。父亲贺学文是个依靠帮工和背煤为生的贫苦劳动者。贺炳炎的降生,让本就贫困的家更加愁云惨淡,五口之家,全靠父亲勉强维持生计。6岁时,母亲因病去世,姐姐被迫送人做童养媳,哥哥被过继给他人。家庭的破碎让贺炳炎从小便肩负起生活的重担。
展开剩余78%9岁那年,贺炳炎跟随父亲在江家湾、郑家垴煤矿背煤,当了个“小煤黑子”。尽管年纪尚轻,身体瘦弱,他已经肩挑重担,但常常力不从心,煤筐压得他几乎无法动弹。看着儿子如此痛苦,贺学文心如刀绞,不得不将他带到郑家城煤矿学挖煤。然而,尽管工作轻松了些,但体力依然不足,贺炳炎一镐下去也只能刨个小窝。为了解决儿子的困境,贺学文只得求助他人,安排贺炳炎到松木坪一户地主家放牛。
随着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,贺学文积极投身农民运动,并加入了农民协会。然而,大革命的失败带来了白色恐怖,贺学文被迫四处躲藏。1929年春,贺龙率领红军第4军来到澧县、宜都边境活动,贺学文把孩子托付给亲戚后,毅然参军。
不久后,贺学文随部队打游击回到了家乡。父子重逢,贺炳炎请求父亲带他参军。贺学文觉得他年纪尚小,于是让他先跟内兄学打铁,等以后再带他加入红军。那时贺炳炎不过16岁,身材瘦小,因长期营养不良,他的身高与十二三岁的小孩相仿,尽管如此,他还是忍不住向内兄请缨,走街串户,做些铁器,换取食物。
尽管打铁工作艰苦,贺炳炎的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当红军的愿望。一天,他得知附近有红军驻扎,便悄悄趁内兄熟睡时偷偷跑了出去,决心追随红军。命运巧合地让他遇到的正是贺学文所在的红军部队。看到儿子瘦弱的模样,贺学文摇了摇头:“你娃子个子太低。”贺炳炎不甘心:“个子低怕什么,我力气大,不信咱俩掰手腕看看,要是我赢了你,就让我加入红军!”说罢,他便摆开了架势。贺学文笑了笑:“行,打了半年铁,肯定能长劲,但你连枪尖都够不着……”
就在父子僵持不下时,贺龙走了过来。看到这位大首长,贺炳炎激动得往地上一躺,伤心地哭了起来。贺龙了解情况后,豪爽地挥手说道:“收下,收下,发到宣传部去提糨糊桶子吧!”贺炳炎激动万分,学着红军的样子向贺龙敬了一个军礼,紧张中竟然举起了左手,惹得周围的红军将士们大笑。
正值贺龙等人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,蒋军频频进行围剿,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。多年的铁匠和劳动经历不仅让贺炳炎变得强壮,更锤炼了他的钢铁意志,刚加入部队时,他便迅速适应,成长飞快。
1930年7月的某天,红军和白军在潜江展开激战。随着战斗的推进,战局进入白热化阶段。贺龙下令准备出奇制胜,利用红6军预备队的力量从侧翼猛攻。于是,贺龙把命令交给了贺炳炎:“小鬼,快,传达命令,让红6师上!”
此时,贺炳炎已经是贺龙的警卫班长。他立刻接过任务,飞快地奔向红6师。然而,在传达完命令后,贺炳炎经过战场时,看到战友们正激烈作战,心中禁不住跃跃欲试。于是,他悄悄捡起一颗手榴弹,加入了战斗。
红6师的冲锋号吹响,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。贺炳炎虽未能加入他们,但也并未回到队伍,而是捡起更多的手榴弹,提着驳壳枪,奔向指挥部。然而,在途中,数十名逃窜的白军与他正面相遇。贺炳炎机警地藏身于一棵大树后,直至敌人纷纷逃入芦苇荡中。为了阻止他们逃脱,贺炳炎奋不顾身地冲了出来,用枪和手榴弹将敌人威慑住。
此时的贺炳炎,虽然年纪小,却已练就了过人的胆略与果敢。战争中的这些经历,为他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战斗经验,使他在未来的战场上屡屡获得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